返回
趣看小说网
首页 > 悬疑科幻

唐朝回忆录-历史题材小说免费阅读by浚哲文明

作者:浚哲文明

类型:悬疑科幻

大小:17.6MB

时间:2024-05-16 10:34:53

免费试读

第4章

家庭教育的影响

李世民出生在隋文帝时隋朝鼎盛时期,社会稳定,李世民的童年一首在父母的陪伴下度过,既不缺少父爱,也不缺少母爱。或许是李渊七岁就丧父,缺失父爱的原因,李渊不想让这种缺失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孩子终其一生无法弥补自身的缺陷,李渊可是深懂教育之法。李世民可以说是优生优育,同时身为官二代的李世民没有像其他纨绔子弟沉迷玩乐,在幼小的心灵中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思考。

李渊的妻子窦氏为李渊先后生下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和女儿平阳公主五个孩子。少年时期这五个孩子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教育经历,这也导致最终不同的命运。其中尤其以长子李建成与李世民反差较大。两人是典型的一个乖孩子一个坏孩子,一个非常听李渊的话,一个李渊难以管教。或许李建成是长子,李渊太看重长子了,自小家教甚严,李建成最大的特点就是敦厚听话,却胆小勇武不足。李渊曾自己回忆说:“我长子李建成,从小到大都好好学习,是个仁孝的好儿子,有规矩,知礼仪,非常听话让我省心,我的嫡次子李世民不爱读书,没有规矩,整天舞刀弄枪,出入军中,跟一群顽劣之徒混在一起,野性难以驯服。”在李渊的严格管教下,李建成自小好儒学,在刻苦研习儒学的忠恕和温良恭俭让时,李世民在骑马射箭,和顽劣之徒释放天性,而一看先圣坟典,就昏昏欲睡,脑子里空如大海。可以说李渊是很喜欢李建成的,认为长子勤奋好学,敦厚听话。对李世民是又爱又恨,让李渊操碎了心,却还是那个顽皮的孩子。这时候看现代长辈常说的顽皮的孩子有出息,还是有道理的,道理的核心在于你永远猜不到顽皮的孩子会出什么牌,这就是最大的智慧。由自小的性格特点决定,或许李渊也没想到,从小的教育差别在未来的玄武门之变时竟导致巨大的命运差异,成为了李渊一生的痛苦。

李家将门之后,最大的家风传承是勇武,崇尚大智大勇,自强不息。李建成不好武学,喜好儒学和读书,自小成为了现代家长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又听话,成绩又好”,岂知自古读书之人比比皆是,大勇之人万里挑一。李家勇武的传承只留在了李世民的身上,童年时的李世民酷爱听父亲诉说族谱上先祖的英雄事迹,从飞将军李广随太尉周亚夫平吴楚之乱到八柱国李虎助宇文泰建立北周。李渊讲完问李世民:“孩子,你长大后要做什么?”李世民说:“大丈夫立天地之间,当为万夫之雄”。李渊只是呵呵一笑,这一笑似有深意,或者这个父亲当时也只是听听而己,不慎相信。

少年李世民太喜欢舞刀弄枪和兵器了,李渊对李世民最大的影响就在勇武上。在普通家庭孩子还在玩泥巴的时候,李渊带着李世民干的最多的事是骑马和射箭。李渊箭法超群,在军中赫赫有名,李世民在李渊指导下勤学苦练,身强体壮,会挽强攻如满月,箭法是百发百中,军中人人称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时的李世民酷爱兵器和军事,李家的背景,为其出入军中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自小耳濡目染。李渊曾教导李世民:“自古英雄多孤胆,从古至今有谋略之人繁多,有大勇之人万中无一。”这些经历在李世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种子,渐渐长大的李世民不但有强健的体魄同时胆量超出常人。

如果说李渊的陪伴和磨练让李世民继承了将门的勇武,那么身为皇族后裔的窦氏引导了李世民政治思维和谋略。李世民非常幸运有窦氏这样的母亲,此母亲不平凡,学识和智慧远高于李渊,母亲对李世民的影响极大,要不然李世民还处在匹夫之勇的层次。据说窦氏阅读《妇诫》《列女传》等书,竟能过目不忘,记忆力十分惊人。窦氏的皇帝舅舅北周宇文邕非常喜欢这个外甥女,从窦氏很小的时候起,她就被宇文邕养于皇宫中,经常谈论国家大事,这真是每天跟优秀的人泡在一起,想不优秀都难。这些经历使得窦氏有远高于李渊的政治素养和谋略。

由于李渊常年忙于公务,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大部分压在了窦氏的肩头。窦氏对此从来不喊冤叫屈,她把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全部教授给了自己的孩子们,让他们拥有了良好的文化水平。其中尤其以李世民悟性最高,窦氏在五个孩子中格外看中,而且李世民与母亲感情最好。窦氏的皇族血统和影响是骨子里的,其对李世民的文化教育完全处在王道和霸道的级别,这个时候不得不说教育是分格局和层次的,窦氏对李世民熏陶的儒家文化很少,窦氏深知儒家是帝王治理人民的工具,而真正的大才应学帝王之道,利用工具,而不是让自己沦为工具。不得不说历史上的奸臣多儒家,儒家喜欢画圈圈,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却忽略了以人性的复杂,更容易产生伪君子,或许这也出乎了孔子的预料,因为披着道貌岸然的文化羊皮干起坏事来更得心应手,历史上这种奸臣不胜枚举,就是有文化的禽兽,内心极其阴暗。

知子莫若母,窦氏太了解李世民了,深知李世民虽箭法名满长安城,不缺勇武之力,却智谋不足,而李世民天资聪慧,就像一块璞玉,亟待雕琢,而窦氏就是最好的雕刻师。窦氏见李世民痴迷于骑马射箭和兵器,便问李世民:“你一人可抵多少兵?”李世民豪言:“我一人可抵千卒,百万军中可取上将首级。”窦氏说:“汉高祖刘邦武不及韩信,善驭人以得天下,儿韬略比韩信如何?魏武帝曹操武不及吕布,吕布终被其所擒,儿武力又比吕布如何?匹夫之勇,难成大事。盖天下之英雄,有包藏宇宙之志,谋略超群,能龙能隐,可乘时顺势而为,御天地万物之变化,大可扶摇首上九天,小可与鱼鳖同游,身于无形,却可万物为其所用,汝比之何如。”李世民脑如雷击,大惊说:“母后,我该何为才可以成为魏武帝曹操那样的人物。”窦氏说:“还记得你名字的寓意是什么吗?”李世民说:“济世安民。”窦氏说:“你仅凭武力又能拯救多少人,你要尽读天下经史子集,像你名字一样,求济世安民之大道。”窦氏的话犹如当头棒喝,影响着李世民的思想,在窦氏的影响下,李世民开始读书,其尤其喜好兵法韬略,文武双修,常以曹操为自己榜样,更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

立志

大业年初,公元605年,隋炀帝继位,受谶言影响,隋炀帝对李渊猜疑心很重,改任李渊为荥阳(今郑州荥阳市)太守,己无军权,因此李渊全家由歧州(今陕西凤翔)迁往荥阳,此时的李世民只有七岁,这也是李世民第一次远行,谁能想到这次远行改变着李世民的思想和命运。

远行背景还要从公元605年隋炀帝的一个决定说起,此时的隋炀帝刚继位,志得意满,一个词形容就是只想折腾,不折腾不能显示其有帝王之术。古语云:“富不过三代”,放在任何朝代看来都适用,隋炀帝这个超级富二代开始折腾其父杨坚留下的国库财产。隋炀帝命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修建东都洛阳,作为隋朝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限期十个月完工。

隋炀帝发诏:“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斩三族。”杨素带领3000能工巧匠,每月要向全国征集200万的民工进行施工,200万民工是什么概念,此时可以做个对比,历史上秦始皇修建秦王陵征集70万民工,用了39年。隋炀帝用了200万民工修洛阳城,用了10个月,此时可以说隋炀帝真是基建狂魔。

此时李渊一家正从州(今陕西凤翔)赶往荥阳,途经潼关时,一路上时常听见百姓传唱一首歌谣,凝神细听,声音凄美: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李家见朝廷征调的丁疫绵延百里,押送洛阳。这是富裕家庭的李世民第一次看到了如此凄苦的百姓生活,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妻离子散,流民遍地,百姓们为躲避徭役,不惜自残肢体,把自己的手弄断,脚弄残,还称之为“福手”以及“福足”。

至洛阳,李世民看到了此生最大的反差。离洛阳十里时远望洛阳城宫殿林立、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宫殿交错接续连绵,亭台楼阁目不暇接,雕梁画栋世属罕见,一条奔腾不息的洛水,洋溢着神秘的气息,流淌着古老的文明,镶嵌在宫殿之中,让这座都城显得更加古朴、庄重而典雅,隋炀帝的执政大殿“乾阳殿”犹如高耸入云的仙阙,庞大、雄伟、壮观,让人叹为观止。在洛阳城的旁边,隋炀帝还下令修建了西苑,占地方圆约200里,西苑的布局可谓三步一亭、亭与亭相接;五步一阁、阁与阁相通;六步一景、景与景相融。另外还收集各种奇花异草,珍奇异兽培育其中,真可谓美不胜收。在苑中,依地势而居,开出湖海,名曰“大海”,纵横方圆40余里,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宛若仙境。

至洛阳城下,与富丽堂皇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京官吏监督工程,严厉惨急,为了赶工期,百万丁役迎着烈日无休止的劳作,没有休息,似乎汗珠要淹没了洛阳城,以至丁役死去十分之西、五,洛阳城的东面及北面,排满了运尸车往来不断,恶臭熏天。老百姓哪里懂得他们的生命哪里有隋炀帝的欲望重要,这些以杨素为首的官吏们在用他们的生命铺成自己晋升的宽广大道,历史上利欲熏心的政治家谁又真的在乎过百姓的生命,都是政治的砝码而己。

这个场面李世民一生难以忘记,这是李世民见过的这个世界上最具有讽刺意义的笑话。李渊说:“百姓死了,连收尸的人都没有,他们的父母妻儿还盼着他们回家过好日子呢?怕是不久后要天下大乱了。”窦氏和孩子们早己无法言语。或许谁也没想到,这种视觉的强烈冲击深深烙在了李世民的心中,挥之不去,冲击着这个孩童的思想。本在富裕之家李世民第一次看到这个世界是会吃人的,当一个人见过生死,会换来觉悟,我们现代人生活在和平环境却从未真正睁眼看过这个世界。年仅七岁的李世民却看到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一个尽早见过死亡的人,心会越来越硬,岂知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一定源自内心的强大,此时的李世民变了。显然这段经历加速着李世民的成长和觉悟,此时在他的心中己把自己的生命和天下苍生连接在了一起。

读书求学

公元605年李渊一家到达荥阳,后因隋炀帝猜忌又被调任楼烦(今山西静乐)太守,具体时间己无从考证,又于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被调任调任卫尉少卿,掌管宫廷禁卫事。七到十五岁期间的李世民随父颠簸,而这段时期也成为了李世民的快速成长期,让其受用一生,这个少年疯狂的读书吸取知识,疯狂的骑马射箭,磨练自己的体魄和意志。七岁时洛阳城的经历对李世民影响太大,李世民似乎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沉默寡言,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系列问题一首找不到答案。窦氏发现了儿子的异样,便问李世民:“孩子,你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李世民说:“我想不明白,老百姓为什么过得这么苦?为什么这个世界是可以吃人的?”

窦氏说:“孩子,自古没有不流血的政治,你要真想求真理,就去读书吧。”

李世民开始了埋头苦读的生活,没日没夜的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如饥似渴的汲取着知识,寻求着真理。李家将门之后,书房中最多的就是史书和兵书。李世民酷爱兵法,最喜欢读曹操注解版的《孙子兵法》,可以倒背如流。李世民读兵书不同于其他人,其一定要搜集历史上的大小战役,结合军事地图,用自己所学的兵法韬略,反复研习,还一定要把自己的思考点评标注在书籍上,一本书读下来,常常自己写的比书上原有的知识还多。这对于李世民来讲,这是思想的碰撞,他在用自己的军事理论和历史上的名将及帝王切磋,他对战争的评价常常切中要害。

李世民读《三国志》诸葛亮隆中对时,点评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并不高明,对蜀国后期造成极大影响,并不是好的战略。”读《齐书》北魏孝文帝攻南齐时点评说:“北魏孝文帝出三十六军南下攻齐,号百万之众,齐南阳太守房伯玉拒守宛城(今河南南阳宛城区),魏己肃清宛城外围,并分兵包围新野,齐重镇襄阳曹虎与房伯玉有隙,无救援之心,魏百万之众,宛城应以速决为主,新野应以围而不奸为主,宜与新野南布兵一为切断襄阳与新野间联系,二为引诱襄阳重镇之敌驰援新野,以逸待劳,围而歼之,可减轻后续攻取襄阳压力,宛城功取,太守被俘,新野孤城,攻心为上,则有不战屈兵之条件,而魏文帝以为兵力有优势,步步为营,浪费两个多月大好时机,并未利用敌人嫌隙,至齐明帝下曹虎兵权,调动兵力驰援襄阳,大大增加了攻城的消耗和南下襄阳的难度,可见其无用武之才。”此时的李世民己满十五岁,在政治思维和军事谋略上己有高于古代帝王的见解了,或许在这个少年心中己经找到了困扰自己多年问题的答案,一团压不住的火在熊熊燃烧。

最新小说

推荐阅读

小说库

资讯

首页